【頂級白金】澎湖土魠魚美味秘辛

我們敢說是「最頂級澎湖土魠魚」

真正手釣土魠魚數量真的很少,每一尾幾乎都是限量,所以往往供不應求… 首先,這邊簡單提及一下,台灣海域常見的土魠親戚們。

嗨~我有很多名字,可以叫白北、闊北、白腹,正式學名叫「台灣馬加鰆」。現在的白北魚不像是以前那麼多了,產量少之又少,想見想吃也是不容易呢。(圖片來源:出港小幫手)

嗨~我是大家常提到的正港土魠魚本尊,正式學名叫「康氏馬加鰆」,香氣、肥美不能錯過冬季的土魠。(圖片來源:出港小幫手)

嗨~我雖然長得有點像土魠兄但我不是,我叫石喬、竹節鰆,正式學名叫「棘鰆」,瘦瘦長長的樣子。(圖片來源:上下游)


一般民眾大部分會有個錯誤的迷思,只要不是假土魠魚就一樣都會很好吃,不算完全對的!就算是真土魠魚,也是需要了解什麼樣的品質才是最好吃的!讓船長跟小顧問一次為您解答。接下來,我們再來挖掘土魠魚美味的極致秘訣吧!

一、土魠魚公斤數:

澎湖土魠魚要一定的公斤數以上,香味與肥度才會有,而越大尾也會越貴,一般來說 6公斤以上就不錯了,如果是老饕我們會推薦7~10公斤,甚至是更少見的10~20公斤以上等級土魠。(備註:5公斤以下的土魠都算太小尾,也比較瘦小,再來土魠很少用台斤計價的)

讓您比對一下,不同公斤數切片也會不一樣等級的大唷。

二、土魠魚捕獲時間:

每年肥的時間點都太不一定,但接近冬至、一路到過年的土魠魚,就差不多很肥美了,出港的土魠魚季節時間會比澎湖北海的慢1~2週開始、晚一些結束,但也同時保證買到的土魠已經是符合季節的美味土魠。

(備註:野生魚同時期的還是會有肥、有瘦喔。)

三、乾冰、水冰差異:

一般土魠漁船一次捕獲的土魠數量都是幾十尾甚至上百尾,為了作業上方便,會將土魠魚冰鮮在冰海水中,也就是所謂的「泡冰水(台語)」。泡冰水沒有不好,但如果出去一次3~5天,泡太久的土魠魚也會同時流失掉它的香氣、會比較沒味道。

相較於我們手釣土魠魚,捕獲到後在船上保存會是使用「乾冰」,一次釣一尾,船長很努力的情況下,一天也很難超過五尾,手釣漁法不只每尾珍貴、保存得當、成本相較高、品質當然相較更好。

四、土魠魚新鮮度:

稍大型的漁船為了出海成本,一次大概會出海2~5天的時間再一次將漁貨回港卸下,依照天數來區分的漁獲就稱為「一夜、兩夜、三夜或五夜魚」,冰鮮較久、品質越比較不新鮮。

相較於我們船長的當日回港就新鮮處理的品質,「新鮮度」是最高的呢!可以跟各位保證最新鮮品質,正因為我們是真正挖刀(近海)、單日來回的手釣土魠魚。懂的就知道價值,說認真的,小船船長能釣到的土魠有限,好貨值得等待。

新鮮處理的土魠魚切片

大部分皆會對切厚切,乾煎時候更香。

針對單一尾土魠來挑選的話,觀看三步驟,看眼睛亮、看魚鰓紅、看尾巴粗。

雪亮魚眼

鮮紅魚鰓

連尾巴粗,代表肥美。

購買到美味土魠魚之後,接下來該怎麼料理更棒呢?

這邊請到出港資深廚師船長太太來為大家解答,土魠魚乾煎的技巧。大部分土魠魚身皆會是「對節厚切約2公分」,乾煎的適當可以保留他的油脂,吃起來很香很好吃不乾柴。

小技巧提醒,以下方法適用於任何切片:

土魠魚切片要完全退冰,避免中間仍然還是冰凍的狀態,在乾煎過程會影響整片的熟度不均勻(外焦內未熟。)

澎湖這邊的土魠魚跟台灣南部的處理不相同,不會先抹鹽後真空包裝。建議可以在退冰後,雙面噴上冰鹽水或是雙面抹鹽,再用紙巾吸掉多餘血水讓美味更升級。

倒入足夠的油後開中小火,怕油噴的話可以先放切片、倒油後再開火(這時候要加蔥、加蒜都可以加在油裡面一起爆香)

煎第一面:可以先蓋著鍋蓋(留一小縫),不用急著翻面,要先讓第一面足夠定型才不會翻面後破掉,讓蒸氣溫度一起幫助切片煮熟。

翻面煎第二面:可打開鍋蓋煎,讓水氣跑掉,煎得表面更脆一些

筷子戳過切片,魚肉未沾黏,就是裡面的肉也熟了,就可以起鍋了唷。